本篇文章3585字,读完约9分钟
寻找共和国的同龄人
主题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的采访,聚焦1949年出生的70岁市民,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家庭、故乡的故事,讴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巨大成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变化。
人物简介:张汉存
1949年10月12日出生,共和国同龄人,19岁开始从事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在公社合作医疗室做“赤脚医生”,在小哨卫所做乡村医生,从小哨卫所调到阿拉卫生院,退休。
退休后的张汉存参加义诊
精彩的语录
从读书到参加工作,我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我一生都感受着党的恩情,发誓要一心一意地和党走下去。
——张汉存
4月18日清晨,住在马军场铭骏苑区的张汉存从家里出发,为了以退休医生的身份参加医院党支部的活动,辗转了一个多小时的巴士,前往官渡区的中医骨科医院。
张汉存第一次穿着熨平的夹克和笔直的短裤,虽然70岁了,但看起来很精神,党徽在深蓝色的衣服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突出。 这一天,他将率先宣誓,与医院分部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言。
“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 下午2点左右,医院党支部第三次理论学习集中学习正式开始,在张汉存的指导下,全体党员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读了入党誓词。
实际行动履行入党的誓言:辞职以“永不退色”为由脱党
张汉存,1949年10月12日出生,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他从医41年,扎根基层,服务一方人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变迁。
怀着对党的信仰和爱,张汉存接近退休,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一生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心一意和党走的信念。
在医院党员的承诺墙上,张汉留下了“发挥余热,为医院尽微薄之力”的话。 这不是空话,张汉在拼命实践爱党信党和党之间盔甲的誓言。
张汉存领导其他党员重温了入党的誓言
去年7月,医院支部到高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了志愿者活动。 官渡区中医骨科医院院长王欣、书记说:“那天下着小雨,张老师冒着雨很早就到了服务中心。 义诊开始前,张老师挂布标,摆桌椅,义诊的时候也一直很忙,毫不逊色于年轻党员。 ”。 “虽然和张医生的工作不到两年,但老医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一直打动着我。”
在医院召开支部会议时,王欣对年轻党员说。 “张汉存是我们医院的老医生,近五旬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10年了,但是只要支部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没有迟到过也没有早退过。 和在职场的时候一样。 张老医生退休后“永不退色”,但退休后不脱党,继续读书看报的精神,是这里所有党员学习的典范。 ”。
张汉存的妻子李芳对此也印象深刻,说:“老伴退休后,除了每天在公园散步外,参加医院支部活动的时候是最积极的。” 张汉存不仅是同事的榜样,也是孩子们的学习榜样。 张汉存介绍说:“女儿和我一样当医生,儿子从事医疗相关的工作。” 张存深知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的艰辛,所以鼓励孩子们积极投身其中,李芳也同样支持他的决定。
感谢党的培养:一生为人民服务
从19岁开始,张汉存扎根于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直到退休。 而且,张汉保存的医生之路,必须从他上中专时开始。
1965年7月,在官渡区小哨人民公社推荐下,张汉存进入专门培养农村卫生人员的昆明市半工半读卫生学校学习。 那一年他16岁。
“小哨人民公社有七个大队,每个大队推荐一个去学校。 我们大队的人很分散,所以选了两个人学习。 ”。 张汉存回忆说,他学的是西医,全科都要学,不管内科外科。 他被分到红会医院,第一年上理论课,之后进入医院科室轮换学习。
1968年9月,经过3年的学习,张汉存获得中专学位,被分配到家乡,在合作医疗室成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专有名词,是指在乡村一边农业一边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
张存(右一)成为赤脚医生时,和家人拍了照片。
张汉存所在的医疗室有三个人。 一个是国家分配给村子的医生,另一个是赤脚医生。 由于人手不足,他们三人每天轮流值班,一人在医疗室值班,另外两人背着保健箱进村看病。 张汉存说:“村民住得很分散,山路很多,挨家挨户转悠基本上需要一天。 午饭在农家处理。 ”。
赤脚医生期间,张汉每月存6元补助金,每天挣10到12分钟的工作,可以分粮食。 他的待遇,相当于生产大队的干部,但足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
除值班诊察外,小医疗室还负责其他繁杂的事务。 “我们在三级医疗《碗底》中,除了满足村民初级医疗的需要外,还需要推广健康知识。 ’张汉存说,在贫困的时代,全国赤脚医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2年7月,张汉存完成赤脚医生的工作,再次回到学校进修,精进医术。 两年后,他被分到一个小哨卫生所当乡村医生。 本公司是24年。
在第一次哨戒卫生所,包括张汉的存在在内的7名医务人员在土间建造的四合院就诊,“当时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老三大人”问诊”,医疗设施陈旧、器械不足、诊疗手段单一,这一点对所有医务人员来说都很棘手
幸运的是,市儿童医院陆续来了3个巡回医疗队,给小哨卫卫生所带来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更全面的药品,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对张汉存和其他乡村医生给予了技术指导,从而逐渐解决了村里看病的不便问题。
在这期间,张汉存认识了李芳,两人是同一个卫生所的医生。 在李芳眼里,张汉话不多,但在就业时非常投入。 李芳回忆说,当时卫生所每天需要两个夜班,人手不足,所以张汉存当院长也要轮流上夜班。 有时,两个人会遇到班级。 “他说病人需要救治,所以我去帮忙。 我这边有孕产妇的情况很紧急,他也会全力配合。 ”。 李芳说,那时条件很艰苦,但回头一看,却很充实。
见证祖国的变化:医疗条件更新的反复
70年代,官渡区卫生局向小哨卫所输送显微镜和30毫米x光,基本检查、胸透等都可以在卫生所处理。
早在1992年,小哨卫生就把第一辆救护车全部改造了,用长安迷你车改造了。 张汉存说,此前,有人重病转院,必须先联系乡政府和派出所帮助警车转院,很不方便。 张汉存说:“自从有了救护车,即使遇上夜间急救,我们也可以迅速转院,为患者争取越来越多的时间。 ”。
随着国家逐年加大支持农村医疗的力度,张汉存明显感觉到成为乡村医生时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些变化在他成为赤脚医生时是无法想象的。 张汉存回忆说,60年代,医疗条件非常匮乏,进村看病时保健箱里背的是常用药,有一点退烧的针。 “每次进村,保健箱基本上都有10个注射器,但当时的注射器还是玻璃做的。 ”。
“村民在看病时出了5毛钱的挂号费,药费是通过合作医疗社的集资出的。 3分钟可以买10片消化不良的糖酵解母片,治头痛发烧的apc分10片,打一针退热针1角2分……”说起药品,张汉存入药经验特别深。
“药我们坐火车去昆明市区买了。 ’据张汉存介绍,从小哨到昆明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必须从村子坐车到小哨站,坐火车到昆明站,然后在车站附近住一晚上,第二天到各处购买药品。
“普通的药需要去拓东路固定药店买。 买中药要去凉亭。 买医疗器械要去吴井桥。 ’考虑到村民的生活水平,张汉在保存药物时以经济实惠的药物为主。 “药效很好,还不高”,据说在退休之前,处方时喜欢使用以前的旧药。
临近退休完成终身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8年,张汉存离开小哨卫所24年,调到阿拉卫生院,也就是现在的官渡区中医骨科医院继续工作。 卫生院、张汉存除看病外,还承担了部分行政和党建工作。
张汉这个员工10年了,2009年12月辞职。 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精湛的医术,平易近人的好脾气,认真的工作态度,被同事看到,成为了学习的典范。
在护士长李云芳看来,张汉存是医院里服务最好的医生。 “患者冬天输液,张老医生怕患者手冷,用针瓶接热水放在患者手掌下,给他们捂手。 ”。 她说:“张老医生写病历也是最认真的,字不潦草。 在医生的帮助下,张老医生能牵手教新医生,特别有耐心。 ”。
张汉存当乡村医生时的就业照片
在阿拉卫生院,张汉存加入了一直心中的愿望——中国共产党。
记者在询问50岁后入党的原因时,张汉存说:“当乡村医生时,卫生所所长是唯一的党员,他鼓励我多次参加党员培训,但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党员的标准。”
来到阿拉卫生院后,张汉受到医院分部的再次激励,认真填写入党申请书,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0年10月,张汉存正式成为党员。
经历了五六十年代医疗匮乏的艰难局面,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走天下”的艰难岁月,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医疗条件飞速发展的历史……对张汉存来说,一切变化都是有目共睹的,从他“读书到参加工作,我 我感到了一生的恩情,和党发誓! ”
作为一个党员,张汉存正如他承诺的那样,还在发挥余热,继续为医院尽微薄之力。 作为医生,张汉存相信未来的医疗条件会更好,人们的生活也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新闻来源:昆明新闻港曹月)
标题:快讯:【寻找共和国同龄人】阿拉卫生院张汉存:用一生践行一心一意跟党走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j/1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