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养老难问题是我国养老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作为中国的大城市,上海逐渐进入深老龄化阶段,养老形势更加严峻。 据预测,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户籍总人口的40%,2040年至2050年将达到44.5%。

快速发展居家、社区、组织养老融合

上海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快、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2%。 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1.98万人,占所有老年人口( 60岁以上)的15.8%。 在上海,每20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2005年,上海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结构”。 也就是说,90%的老年人在家中接受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接受设施养老服务。 年,《上海市养老服务深化实施方案(—2022年)》出台,基于“9073”提出养老服务“三增”目标和“六个提升”计划,提出养老服务增量、增能、增效和养老服务设施、服务

对比超大型城市尺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优势,上海在全国率先将社区埋地养老服务作为“大城市养老”的首选模式。 近年来,上海在中心城区、农村推广嵌入式和互助式养老服务,将268家社区建设成综合老服务中心,培育1744处示范睦邻点,实现各区城镇全面覆盖。

在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方面,上海形成了市区二级“1+36”的“长护保险”判断机构体系,建立了一支拥有6.5万人专业能力的护士队伍。 截至年底,全市共建设724家养老机构、15.1万多张床位,初步缓解了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刚性诉求。

在家庭护理专业培训方面,近年来上海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例如,从2007年开始,市民政局启动“老吾老计划”,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通过实训式的“集中教育”、“护理实训”、“入户指导”等方法,为失能老年人的照顾者提供家庭照顾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家庭的

随着医养结合的深化,上海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率达到100%,全市724家养老机构中有329家内置了医疗机构。 近六成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站或护理站。

“长护保险”辅助养老系统的辅助短板

老人的生活自己做不到,谁来照顾? “一个人失能、家庭失衡”的困境怎么解释? 对许多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去医院取药、在家洗澡等都不容易。 再加上,因为孩子不能一直在一起,所以特别需要长时间的护理保险(长期的护理保险)的存在。

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通过社会互助互助的方法筹集资金,为被判断达到一定护理诉求水平的长期失能者提供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 确实,实行长时间的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拓宽支付渠道,缓解失能老人的家庭风险。

通过近年来的试点,长护保险在上海发展比较迅速。 年,上海市享受长效护理保险的服务人数为49.3万人,其中接受养老机构护理的有11.3万人,接受居家护理的有38万人。

从护理文案来看,生活护理占服务总数的86%,医疗护理占服务总数的14%。 各类定点护理服务机构1161家,长护理保险护理人员6.1万人。

住在上海市长宁区的李老伯今年89岁,患有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等老年慢性病,85岁的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 为了更方便地照顾年老的父母,年,朱老伯的女儿每周拜访长护理保险的护士三天,基本上处理了老人在个人卫生方面的生活照顾。

长护保险包括常用的临床护理,但朱老伯所需的静脉采血、生命体征监测等居家医疗服务,由签约的家庭医生上门完成。 长宁、全区家庭医生与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近12万人,服务合同覆盖率超过85%,服务满意率每年超过90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同服务率达到100%。 各街区综合向老服务中心宣传“三站一体”为基础、康养站补充”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 建立长效护理保险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失能老人护理体系,长期护理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区户籍老年人口的17.1%。

提高智能养老服务的质量

近年来,长宁区立足于“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试点”,聚焦“幸福养老”,建立完全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市场、医养融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制度

长宁区虹桥街社区是综合老服务中心,是长宁“高质量+均衡”养老服务的又一新载体,内置社区供养、医养结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务等多种服务。 位于中心三楼的“记忆家”,汇聚了众多老年人的慕名而来,成为虹桥大街认识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 目前,“记忆家”辐射周边四五个居民区,服务140多名老人。

有熟人障碍的刘阿姨刚来虹桥大街综合服务中心的时候,坐上前十分钟,轻轻站起来,郑重地说:“今天谢谢你。 我先回家。” 现在,曾经的十分钟延长到了一个小时,这样的“进步”让刘阿姨的家人大叫“真没想到”。

在残疾老人微妙变化的背后,是护理者绞尽脑汁“留人”的事情。

进入“记忆家”,印象最深的是一系列的智能组件、新闻系统。 原本平凡的墙壁,在种植了最新的互动游戏之后,变身为“互动音乐墙”。 几十种乐器的图案刻在墙上,老年人只要轻敲图案,就会响起用那种乐器演奏的音乐。 选曲也很讲究,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勾起老年人的记忆的“年代金曲”。

近年来,智力养老在上海应用行业越来越广泛,更多的养老服务机器人将进入老年人的生活。 将来,即使瘫痪、半失能或跛脚,也可以智慧养老。 “技术不能代替人,必须保存老年人现有的身体机能。 ”。 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蘂认为,智力养老不能完全剥夺老人的生活乐趣,必须在尽量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恢复自己的生活能力。 护理的最终目的地总是“人”。

夕阳无限好的人再次放晴

进入长宁区虹桥街社区综合成为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老人们的第一感觉不是晚年蓬头的牙齿,而是快乐而充满活力地享受晚年的生活。

这个养老中心周围很安静,设施服务也是一流的。 在二楼,记者见到了正在练习写字的小李。 75岁的小李是中心“年轻人”。 儿子媳妇在杭州上班,平时周末有空就可以回家。 李先生说,与其住在家里,不如和妻子一起住在养老中心来。 “不打扫,也不自己洗衣服,很好。 以前在家净看电视,在这里认识的人多了,聊聊天,和大家一起活动一下很好。 ”。

据中心负责人赵晨介绍,中心3年前开始建设老年认识障碍友好社区,第一阶段是在社区进行推广,筛选有症状的人。 第二阶段是干预,让他们来机关或者直接找志愿者拜访的第三阶段是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不仅要照顾患者,也要照顾家属。

据估计,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有认识障碍的老年人约20万人,每年都在增加。 近年来,上海对老年认识障碍的护理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早在4月,上海就将“改建痴呆症护理床”列入市政府实际几个事件项目,在养老机构中建立了老年认知障碍护理专区,为重度失能的认识障碍老人提供专业护理。

此外,加强老年认识障碍关怀服务已列入《上海市养老服务深化实施方案(-2022年)》,作为26个首要任务之一,开展老年认识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妇女新闻记者丁秀伟·朱歇尔见习记者韩佳宁)

标题:快讯:幸福晚年密码 不剥夺老人的生活快乐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sh/162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