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9字,读完约10分钟

如果前14年昆明经济开发区经历了从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积累、快速拓展的过程。 那么,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确实是积蓄马力、加大力度冲刺、气势磅礴的五年。

这五年来,顺路旁边的昆明进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关闭运行,成为昆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这五年间,昆明光电子材料和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经商务部和科技部共同认定,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加快了云南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近五年,位于牛街庄领域的起步区率先“破茧成蝶”,成为公司林立、组合成熟、功能齐全的工业新城。

这五年是经济开发区建成区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明显的五年,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园区建设日新月异,招商引资屡屡创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管理创新取得实效,干部队伍和思想建设极为突出

“三年转型打好基础,两年快速发展突飞猛进”,一代人的热情汗水在这里凝聚成纵横交错的道路互联网、有序的现代化厂房、科技驱动的强大生产力。

目前的经济开发区成功成为推进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排头兵,投资环境最好,产业聚集度最高,城市化进程最快,发展迅速后劲最强的现代产业园区。

经济高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总体状况良好,经济社会逐渐进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的重要五年。

截至2007年,经济开发区注册公司近8000家,其中工业公司470余户,累计产量337亿元,工业增加值206.77亿元,地方财政常规预算收入25.07亿元,出口总额12.72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期2.58亿美元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约5%上升到年的10.6%以上,区域经济增长的极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园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十一五”末,园区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23调整为63∶3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区内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和烟草及配套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公司工业增加值的79.4%,主导产业地位不断加强。

招商引资经常是创新的

“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以大项目、大投资为突破,以项目推进为线索,完全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外资吸引力,大力推进项目落地,园区项目建设速度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市内资金366.2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3倍。 外资实际利用5亿2600万美元,是“15”期的18.94倍,5年平均达到113.77%。

截至“十一五”末,全区注册公司已近8000家,其中工业公司470多家,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入驻区发展迅速,食品、中国兵器、云锡股份、云内动力、南天股份、昆明航空、昆钢重装、沈阳机床、华润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积极实施科技战术,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公司快速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有云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截至2007年,经济开发区相继出台科技孵化、专利资助、升级奖励等创新奖励政策22项,拥有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3家,公司创新环境更加完善。

截至2007年,经济开发区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公司4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1.2%。 累计承担拥有国家级公司技术中心1家、省级公司技术中心15家、市级公司技术中心16家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62个。

体制充满活力

“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营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全力提高服务质量,突破了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逐步完善了“小政府、大服务”的体制结构。

五年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正式出台,为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适时建立了隶属于开发区的投资企业,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实现了政府管理模式的成功转型。 全面推进“酒店式”服务,形成了“一站式办公、并联式审批、合同制服务”的开放服务特色。 加强政务新闻化建设,实现了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 持续开展学习型等“五型机构”建设,锻炼了一支视野开阔、态度端正、效率高、能力强、自律严格的干部职工队伍。

生态园区成果突出

“十一五”期间,园区环境管理不断加强,顺利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生态水平良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2.1%。

截至2007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16吨煤炭/万元,远远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 清洁生产成果显著,累计推行近160家清洁生产审核,实现节电791万度、节水15万立方米、减少固体废弃物716吨、减少废水排放23万吨。

年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指标居西部首位。 目前,经济开发区启动了“昆明经济开发区环境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继续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宣传清洁生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

社会事业和谐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越来越重视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园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一次卫生合格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

自2008年实行实体化管理以来,经开区在阿拉、洛羊两条街建设了许多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结合“四创二争”事业的开展,农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 2009年,罗羊街居民经济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5%。 年,罗羊街农村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8%,本辖区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实现18021万元。 阿拉大街年居民人均平均纯收入近6400元,比上年增长6%。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

校园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通过大融资、大投入、大开发,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园区建设,全面提升载体功能,产业承载能力已达到新阶段,“十二五”期间的“工业新城”

5年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14亿元,总量达到前14年总和的3.49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0.55亿元,是前14年总和的2.46倍,区内道路、管网纵横交错,交通

到“十一五”末,全区控制面积156.6平方公里,实现规划全面覆盖,开发面积比“十五”期增加近12平方公里。 各专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新闻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昆明出口加工区顺利封闭运行,“一区多园”快速发展格局已出现雏形。

“十二五”争创“西部一流园区”

“十二五”时期,经济开发区按照“提高新经开发、再造改造建设创一流”的战术目标,根据“科技、生态、工业新城”的功能定位,重复“聚集特色资源,创新引领快速发展”的开发建设新途径 以新区重建为支撑,以旧区改造为驱动,全面实施“开发建设、经济规模、产业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体制机制”六大飞跃,着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示范园区和国家劳动关系和谐园区。 到2007年,使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一流的创新要素、一流的投资环境、一流的体制机制和一流的快速发展业绩、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晋升

产业的提高,规模的扩大。 逐一发挥园区特色产业潜力,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促进上下游公司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和完善。 引进重要骨干配套项目,加大对以产业配套服务为主导的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多对多”的互联网化产业集群特征。 积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园区产业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高端技术研发环节扩张,不断增强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产业提升突破规模扩张瓶颈,走内涵快速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

集中建设,重点突破。 重复“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推进园区集团化开发,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大幅度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 综合利用昆明城市重心东移和开发区管委会整体搬迁的好时机,以新闻产业基地为中心,突破要点,以带线促面,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园林绿化系统,彰显特色,提高新闻产业基地为园区区域的

重建

平台将重新构筑、开拓新的地区。 在新区扩大建设,重建园区快速发展的产业支撑新平台,形成新产业集群和新经济增长点。 在昆明积极建设国际区域物流枢纽城市,依托昆明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扩张,全力建设皇家营现代物流园,促进现代物流业和临港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往来的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云南生物资源特点和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启动清水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发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规模。

改造

旧区改造,更新换代升级。 积极进行旧区改造,从土地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入手,旧区改造需要空间、需要效益,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为园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昆明科技创新园和原科技公司孵化器,投资多元化结构,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积极吸引和培育技术研发、科技孵化和配套服务项目,实现老地区功能升级和更新换代。

标题:快讯:“十一五”完美收官经开区“十二五”蓄势待发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j/1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