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8日电记者伍晓阳大营街比较安静,但其“云南第一村”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每家住别墅,每家都有汽车,劳动力几乎全员就业,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这5400多人的滇中农村社区,被誉为“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典范”。

这个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呢? 记者最近去现场探听了结果。

五难村》的逆袭

从玉溪市主城区往西南走几公里,大营街社区就到了。

进入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青瓦楚特色的民居别墅。 社区里绿意盎然,花草芬芳,到处都很干净,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8月17日拍摄的玉溪市大营街社区。 新华社发

坐在“今天的美好生活很难”的自家别墅里,53岁的居民辛保云回忆着过去的岁月。 改革开放以前,以农业为主的年代,人均只有不足0.5亩的大露营街,温饱问题难以处理。

“大营街本来就有‘五难’,有粮食难、饮水难、住房难、行驶难、娶媳妇难。 ”。 他说,1985年以前,土间、茅草屋是大营街的“标配”。 那一年,村子里展开了第一次民房改造,统一建造了砖头房子。 年,大营街实施第二次民居改造,统一建设1482套双拼别墅,人居环境再次升级。

在社区里行走,很少看到居民的身影。 “中午大家都上班。 ”退休在家闲逛的王六四说:“大营街多为集体公司,社区劳动力大多在集体公司工作,很少在家闲逛。”

据王六四介绍,大营街人的幸福指数高,是因为福利好。 全民分红从1岁开始每人每年增加500元,12岁以上人均每年6000元的小区物管和停车是免费的,读幼儿园是免费的。 从中学到大学每年都有补助的老年人有慰问和补助,94岁、100岁以上的人不重复奖励5万元、10万元……

当被问到什么是小康生活时,辛保云认为:“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带着有钱的花,开车应该算是小康吧。”

集体经济的崛起

幸福的生活来自哪里? 回顾大营街快速发展的历史,大营街社区党总书记陈宝荣认为集体经济的崛起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他说大营街集体经济发展迅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 在改革的春风下,大营街从最初的建筑业开始,积极快速发展集团公司,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迈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1985年,大营街经济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这是8月17日拍摄的玉溪市大营街社区。 新华社发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为玉溪烟厂建设住宅、建设厂房的大营街道建设队伍,由于诚信、质量可靠,获得了建设卷烟配套厂的机会。 ”陈宝荣表示,1988年,大营街建成玉溪烟厂过滤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推动了集体经济的腾飞。 到1992年,大营街的经济总收入超过1亿元。

在这两家工厂的带动下,铝型材厂、铝箔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集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壮大。

第三阶段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 基于工业快速发展,大营街充分利用闲置集体土地,依托当地温泉、餐饮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业,集体出资建设汇龙生态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AAAA级景区,实现三产两产比翼齐飞,

年,大营街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1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3元。

共同丰富的密码

大营街共同富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因为村子不富裕,关键是支部。 “大营街为什么做得很好? 第一是党和国家政策好,社区两委班子好。 ”。 老党员王六四评价说。 原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新明等老一辈领导人坚持“一个人身体富裕了不是财富,大家富裕了是财富”的理念,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多次集体所有制。 居民张洪寿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大营街保存了建设团队等集体公司,然后将承包人到户的土地再次集体回收。 到了1998年,改革呼声高涨,社区领导班子顶住压力,保存了8家骨干集团公司。 “幸运的是,那一年没有卖或分,否则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不断学习,大胆创新。 “我们本来就是泥足,要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怎么办? 只能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失败后重新开始。 ”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颜伟说,在当时的大营街上建设水松纸厂,实验失败了上千次,但到最后多次成功。 经过多次更新,目前这家水松纸厂的设备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因地制宜地振兴产业。 大营街原有河流冲积滩,多年采砂后挖大洼地,怎么解决? 颜伟说,1993年,社区党总支重复的研究表明,填海造地农业没有前途,需要另寻出路,随后投资3000万元建设酒店、餐厅、休闲娱乐设施,为集体带来持续收入

站在新的起点上,大营街开始了新的征程。 陈宝荣说:“未来大营街将是稳二产,并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以温泉度假、休闲康养、文化体验为主业的幸福小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中走远。”

标题:快讯:“云南第一村”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xwzx/1362.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