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很多朋友不喜欢吃肉。 肉不仅吃腻了口感,还意味着高热量、高胆固醇,因为高血脂、高血糖、体重超标。 大盘子里的肥肉放在眼前,热气腾腾,油汪汪的,别说吃了,好像一眼就能提高卡路里。

现在,把这块肉端上来,改变东坡肉,奇迹出现了。 讨厌肥肉的朋友和害怕肥肉的朋友,突然失去了抵抗力。

想象一下,那东坡肉四方形正,块垒分明,各有利益,各有五花三层,各发红光,像切开的玉石,雕刻的玛瑙。 更要命的是,这些玛瑙还嫩、软、糯,弹着牙,散发着浓郁的香味,不由得想放入口中。 没有? 一点也不腻哦,明明很好吃。 吃完了,再夹。 如果旁边有大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就更好了。 东坡肉最能吃饭,没有东坡肉,你最多能吃一碗。 如果有东坡肉的话,我想吃三碗!

这就是东坡肉的威力。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 过去的东坡肉不是这样的。

让我们把历史的指针移到清朝吧。 清朝大臣梁章炬在很多地方担任官,吃天南海北的美食,也吃东坡肉。 “东坡肉这道菜很有名,味道一般,卖相更一般。 肉块大小不均匀,肥肉不均匀,白煮加盐,吃多了,可以用各地的厨子做,但做不好。 ”。 请听我说。 清朝的东坡肉也叫东坡肉,但远远不及现在的东坡肉。

我们将历史的指针拨到明朝。 明代文人沈德符是官二代,生于北京,住在江南,去过陕西、岭南、四川,也是天下的主儿。 他吃的东坡肉是什么样子的? 大猪肉不能换刀、撒味噌、蒸到变软、用勺子挖着吃。 沈德符说,这道菜是对苏东坡的侮辱。

我们继续跨越了苏东坡时代。 苏东坡被流放到黄州,干禄断绝。 因为缺钱买不到羊肉,只能买猪肉,自己做饭。 然后他留下了那首短歌。 “洗铃( CH殅NG )、少萩( zhuó)水、柴头罨( y; n )没有冒烟。 他自熟催他,火侯足时它自美……”洗锅,不加水一点,把猪肉放进锅里,慢慢炖小火,不着急锅,火着了,肉自然好吃。

这首短歌是现存文献苏东坡做猪肉的唯一记载,书名为《猪肉颂》,在他的另一本书《仇池笔记》中也被称为《煮猪头赞》。 这证明了苏东坡的烹饪方法简单粗暴,没有蒸,只有煮,煮的还不是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可能是猪头。 你能想象最原始的东坡肉其实只是煮猪头吗? 如果我把这样的东坡肉带到你面前,你想吃吗? 你可能很高兴,但不会像吃现代版的东坡肉一样大。

清朝的东坡肉、明朝的东坡肉、还有苏东坡亲手烹调的东坡肉,都不是现代版的东坡肉。 现代版东坡肉什么时候出现的? 应该到清朝末了。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四川省成都,烹饪手册以手稿的形式流传在厨师圈子里,被称为《筱金丰馥依先生调鼎新录》。 其中清楚地记录了改良后的东坡肉方法。 将五花肉切成麻将块,用细绳系紧,煮后取出,用酱油和黄酒加料,最后放入锅中,蒸成奶油酥。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喜欢的东坡肉。

当然,现在东坡肉也是帮派,川菜有东坡肉,杭帮菜也有东坡肉,方法有差异。 但是,任何派系的东坡肉都不是明朝和清朝的东坡肉,也不是苏东坡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

东坡肉不是苏东坡发明的,所以我们享受东坡肉的时候,应该感谢苏东坡吗?

我的回答是,我们还得感谢苏东坡。

首先,如果苏东坡千年来影响巨大,没有辐射力,后世的厨师和美食家就无法对东坡肉这道菜不断加以改进。 花了几百年,把原本油腻的肉块变成了真正的美食。

其次,如果没有苏东坡的光环,加持这道菜只能是最好的美食,不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产。

对有名的菜肴来说,文化的寓意非常重要。 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人们本来对中国菜一无所知,但百多年前晚清重臣李鸿章访美后,美国人的菜单上出现了其“李鸿章杂碎”,接着便是以晚清另一位大臣左宗棠命名的“左宗棠鸡”

你可能不太了解或不喜欢李鸿章,但中餐走向世界,离不开李鸿章的文化标签。 同样,东坡肉受现代中国的欢迎离不开苏东坡的文化标签。

事实上,当我们品尝东坡肉时,只要一想起苏东坡,就会想起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和《前后赤壁赋》,味蕾就会更活跃,食欲惊人。 这就是苏东坡的魅力。 这也是文化的魅力。

标题:快讯:古代的东坡肉究竟是什么味道?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xwzx/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