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1字,读完约5分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开发区大力弘扬“求实、求变、求新、求胜”的经开精神,着力推进产业提升、创新,把“创新、一流”的进程推向新的阶段

寻求巩固快速发展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基本基础。 “实”是实际、实际、实践、实绩。 20多年来,开诚布公地谈实际,务实地做,实践地做,出了成绩。

截至年底,经济开发区控制面积156.6平方公里,实现了规划全面覆盖,开发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 新闻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昆明出口加工区顺利封闭运行,“一区多园”快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区20年来,经济开发区累计工业总产值1292亿元,年均增长23.77%。 工业增加值约398亿元,年均增长21%,成为拉动昆明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中,2006年至2008年,经济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总量和第一经济指标超过前14年总和的1.4倍,实现了“一年一样,三年大变貌”。 2006-2007年累计产量337.6亿元,工业附加值206.98亿元,地方财政常规预算收入25.1亿元,出口总额12.74亿美元,分别是“15”期的2.89倍、2.82倍、3.6倍、11.58倍。

寻求谋求迅速发展的法宝

这些成绩的获得与经营者“求变”的干劲密切相关。 “变”就是不拘泥于变革、变通和规则。 20多年来,打开人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变化,人没有自己,人实现了自己优秀,人实现了自己专业。

20世纪90年代初,牛街庄鸣泉领域还散布着少量破败砖窑和泥塘贫瘠的土地,2300人在这里土生土长,一年的财富产出不到10万元。 开辟区建成区后,创业者们带着纸质批文来到这片土地,制定计划,整理土地,开发建设,吸引外资……这里漫长的梦想,沉睡荒芜的“慢镜头”悄然改变。

1992年至1997年,经开区完成了起步区2平方公里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昌宏路、经桥路、经海路等一条道路替代了烂土坡,为公司入园奠定了基础。 1995年,昆明市首家“退二进三”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投资规模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公司“昆明红塔木业有限企业”上传开区。 1996年,第一家新加坡独资公司“云南昆岭薄膜工业有限企业”、第一家香港独资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企业”相继上传。

之后,一个现代厂房拔地而起,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大的生产力,改写了这片土地“一年的财富生产不超过10万元”的历史。

寻求新加强迅速发展的动力

在引进先进生产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开发区不断推出新事物,与时俱进。 新思想、新观念、新管理、新科学技术不断实施。

在招商方面,经济开发区不断创新,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采取了“主动出击、敲门招商”、委托招商、招商、除招商外引进外资等招商手段。 并且在各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前期,帮助公司进行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基于对投资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大致情况,认真做好一切准备的项目落地后,各部门是“并列式”办公室,全力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课题。

建成区以来,经济开发区用高新技术改造了以前流传下来的公司,建立了科技专项资金,支撑了高新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展。 截至2007年,科技孵化、专利资助、升级奖励等创新奖励政策22项相继出台。 累计专利授权数量近600多件,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62个,获得省市支持资金1.8亿元,公司投入39.91亿元。

建设求胜快速发展的新标杆

为了推进创新,经济开发区不断快速发展。 本着不可战胜的精神,经济开发区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设区初期,经济开发区只能靠财政资金维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 本着“求胜”的精神,开辟人地克服困难,完成了起步区2平方公里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建区8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人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建设小区得到了巨大的飞越。

2005年,经开人致云南省建设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重任,在摸索中前进。 三年后,昆明出口加工区关闭运行,这是云南第一个大型海关特殊监管区。

2006年,面对新的挑战,经济开发区新的领导班子科学提出了“三年大变样、两年大跨度”的目标,改变了单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模式,新的权利与责任合一,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调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共同

经济开发区还主动施压,勇于担当,提出“提高建设新经,改造创造一流”的快速发展思路,瞄准“千亿园区”的宏伟目标,在“十二五”结束后又将达到新的高度。 脚踏实地,难以取胜,正敞开心扉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标题:快讯:“经开精神”引领全区跨越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j/1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