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7字,读完约14分钟

建区15年吸引投资近200亿元,形成以新闻产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烟草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投资环境最好的区域、最大的新型工业园区之一,第一个经济指标是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 1992年,在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高涨氛围中,诞生了身负众望的经济开发区,创业者们手握纸质批文和20万元资金,勇敢地迈出了“摸石头过河”的令人瞩目的第一步。 15年来,在严寒酷暑的考验下,这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步履蹒跚到健步。 从屈居到胸部,在艰难的旅途中走出了太阳之路 昔日荒郊荒岭,发展迅速,投资环境良好,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集多种特殊经济功能于一体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成为省、市经济快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区。 新世纪,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处处都能感受到饱满的活力、动人的魅力 “二次创业”——产业15年来围绕省市支柱建立产业特征,始终是经济开发区生存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今天的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最核心的产业支撑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全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二次创业,不断寻求新的快速发展支点 在产业政策指导下,经济开发区通过三个基地的建设,在传递过去以烟草、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生化工业为特色的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电子新闻产业,实现电力、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现代高效农业和出口加工贸易业、、 并且,该区以建立积分引进技术高、规模大、带动性高的项目,提高产业规模、集聚度为方针,基于三大基地的定位,以“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扩张”为中心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目前,经济开发区已经在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开始形成以光电子产业、新闻产业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以云内动力为核心的发动机制造业、云南cy集团、台湾旭正为龙头的机床制造业、云电科技园为平台的电力。 目前已建成并投产223个工业项目,其中外商投资工业项目33个 截至2006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66亿元,工业总产值37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53亿元,税收30.48亿元,出口创汇3.1亿美元。 通过政策的诱惑,经济开发区调整了原有的“普惠制”优惠和扶持办法,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已经转变为中点产业和项目,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率,2006年,全区高新技术公司实现了工业总产值 形成了以烟草加工和配套产业、机械制造、电子新闻、生物制药和食品等为主的产业集团 “6倍增速”---招商引资开新局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从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德国等22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内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等多家门类公司吸引了区投资。 各类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99.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2.64亿元;合同引进外资3.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894万美元 区内注册公司超过600家 2006年初,昆明市委、市政府向经济开发区下达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引进内资30亿元,分别是2005年实际完成额的6倍 一年后,经济开发区提出满分答复: 2006年引进项目54个,其中外资项目22个,内资项目32个,实际资金34.4亿元,其中内资31.8亿元,外资3138万美元 超额完成任务 此外,许多项目也在积极协商中 更重要的是,在招商引资中,经济开发区确定“不过度追求招商引资数量,导致产业低端化和经济粗放式增长”,也不会因投资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招商引资工作正在从单纯的“招商”“引进”“选拔”“引进”转换过来 近年来,该区确立了重点引进技术高、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项目,确立了提高产业规模、集聚度的方针,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为中心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设立调整机构,建立专业性招商引资部门。 以产业链为基准开展招商,突出引资重点,以资源特点为中心,关注国内外大公司、大公司的投资意向,积极出击“敲门”招商。 探索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部门合作、招商引资委托等形式,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集约经营土地,保障供应地引进大项目,以孵化器、科创园、标准厂房的建设帮助中小公司进驻 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切实做好重大项目跟踪、协调服务,招商引资工作不断突破,大量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能耗少、污染程度低的项目层出不穷 “创业之城”——软硬环境不断改善15年来,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89亿元,形成了初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累计开发面积9.1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117.26亿元,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经济开发区市政交通及园区综合服务项目,大大改善了区域内的创业和交通环境,初步形成了新闻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电力科技园、科技创新园等专业园区的结构,包括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洋浦校区、铁森花园、效益花园、公交车站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点同行还满意“五通一平”的时候,经济区已经比较了入区公司的高新技术项目多、对基础设施要求高的优势,加大投入,迅速发展三产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的高级基础设施项目。 支持中小科技型公司项目孵化的昆明科技创新园现有10000平方米孵化面积,建设15000平方米孵化大楼和配套设施,管委会还引进了海归创业园、新兴产业孵化园、新材料孵化园等民营公司投资兴办的创业服务机构,并设立了各类 另外,开发区内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支持产业的迅速发展 位于开发区的云南大学是全国100所要点大学之一其软件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5所国家级软件学院之一 学校占地1500亩,目前在校生已超过5000人 目前,根据规划先行的大致情况,经济开发区积极组织规划编制、审批,其总体规划、新闻产业基地管理详细规则、出口加工区管理详细规则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查批准。 还完成了教育专业计划、广告专业计划等 根据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和开发建设的实际,开发区管委会以“壮士断臂”的气概,全面落实内部机构调整,原各职能所(室)顺利完成了局级过渡,实现了一级财政。 适时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开区投资企业,逐步将管委会承担的大部分投融资、开发建设等市场职能转移给投资企业,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了“小政府、大服务”的体制结构。 设立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地税分局、国税分局,新设立工商分局、环境保护分局、建管分局、公安分局、海关备案组,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制度,为公司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项目上传 随着开发建设的推进和地域面积的扩大,地域社会功能逐渐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启动 法律顾问处和仲裁法律中心、金融机构、电信中心、邮局、消防中队相继挂牌运行 政府管理的创新,促进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服务质量,飞跃了全区管理服务水平。 “三大基地”——园区建设突飞猛进,作为改革开放的新产物,昆明经开区自诞生以来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该地区不断寻求新的快速发展支点 2005年,占地6.7平方公里,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现代化高新技术工业园的昆明新闻产业基地全面启动。 并率先投入13.5亿元,利用云南红外技术和公司特点的省部级合作高新技术项目——光电子产业基地一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已二期建设。 此外,为需要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的公司创造“国内关外”区,享受税收、就业等优惠政策的出口加工区建设项目旨在顺利推进 三大项目“花落”经济区为其快速发展建设新的高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这三个重要项目都在健康前进——昆明新闻产业基地:目前正在开发的已有三荣源、浦东电器、吉洛夫斯、阳光数字、嘉和科技、烟机三架等10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下半年, 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发挥驻昆光电子子公司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以光电子材料、红外热成像系统、微光夜视等光电子应用系统现有产业链、太阳能电池等特征产品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民营市场,扩大产业规模,上下游产品 完善产业链,提高昆明光电子产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和知名公司,壮大昆明光电子产业,建设云南。 昆明出口加工区: 2007年初,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企业、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有限企业、云南路桥房地产开发有限企业四方签署了昆明出口加工区整体开发战术协议。 目前,出口加工区2.5平方公里计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封闭运行目标 《国际市场许可证》---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11月,昆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正式获得北京新世纪认证有限企业、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企业颁发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张证书,云南第一公司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是经济开发区从竞争政策竞争到优化投资环境竞争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建立规范化申报型政府的过程中确立了新的里程碑 质量、环境双认证为昆明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质量、环境管理已经确立了与国际环境管理通行的准则,掌握了面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揭开了昆明市政府机构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序幕 四类产业优先”---《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施行2006年12月1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条例》顺利通过省、市两级立法程序后正式实施,《条例》从法律地位上讲是经济开发区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条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经济开发区的性质、快速发展目标、管委会的功能权限等相关事项,使经济开发区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法律 条例规定,今后新闻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工程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4类产业优先进入经济开发区。 符合现代制造业、出口加工业及产业投资相关的各种服务贸易项目金融、法律、会计、判断、咨询等服务,中介项目经济开发区规划和以产业为导向的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目 桥梁纽带”---放眼东盟南亚市场昆明,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1)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9+2)两个国际、国内经济圈的有利结合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昆明作为中国开发区走向东南亚、南亚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日益显现 昆明经济开发区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具有便利的交通、完整的基础设施、成熟的配套服务政策,向东盟、南亚快速发展特点明显 经济开发区依托高科技,立足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人力资源,具有进入世界特别是东盟市场的优越条件,经济开发区创造的优越条件也构成了东盟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 从硬环境来看,从机场、国际通道建设使出口更加便利的聚集效应来看,从产业进入集中高效行政管理区域的快速发展公司来看,开发区内从事产品出口的公司数量在增加。 从资源特点看,云南从资源丰富的公司、技术、资金流向看,就近市场、就近原料、就近劳动、就近产业环节的连接已成为加工出口公司的主要条件 此外,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新闻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将为昆明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展开强大的两翼,不仅极大地促进经济开发区的全面快速发展,还将构建昆明经济开发区与东盟、南亚各国广泛合作的平台 为此,经济开发区已经提出要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路,努力搭建国内与东盟贸易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三年大变貌”——为全省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展望未来,昆明经济开发区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 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一湖四块快速发展战术,并已做好近期5-10年集中快速发展东城区的准备。 2007年初,昆明机场经济区建设也将启动,按照规划设计,昆明新机场将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港,设计吞吐量将达到6300万人 随着省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新昆明战术决策的实施,位于现代新昆民主城、呈贡新城、机场经济区三个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开发区,成为“大昆明”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关键节点,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大主战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产业支撑区 因此,昆明经济开发区对实现“三年大变貌”充满信心:继续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道路,形成制造业立区快速发展的特色。 大力建设三大产业基地,通过大项目快速发展推动大产业形成,培育、支持、聚集十亿元公司,建设百亿元产业。 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明显改善。 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强环境保护、绿色gdp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快速发展特色更加突出的环境友好型多功能、综合产业集聚 生产总值力争将2004年基本占昆明市的3倍比例提高到10%。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占昆明市的比重上升到15%。 累计吸收165亿元投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亿元,投资强度目标达到30亿元/平方公里 初步建立与可持续快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 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认为经过10至15年的快速发展,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必将矗立在春城畔 《云南日报》2007年5月25日至

标题:快讯:活力魅力希望——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耕耘15年硕果满枝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j/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