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90字,读完约11分钟
编者的话
近日,习大大总书记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台机组开工发电发出重要指示,鼓励全体发包人“更加严格、多次攀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高标准优质完成后续工程建设任务,乌东德
各项重大工程、一切重要创新,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严格的建设要求,其背后,也有默默奋斗的实干者。 他们用劳动创造价值,用科学技术推进创新,在奋斗中深刻体会到总书记“造福人民”的深厚信任含义和分量。 光明智库邀请了4名工程科技工作者,感受科技创新创造的魅力,共同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助力美好生活。
国网四川电力输变电建设有限企业的员工在秦岭山顶的高空线。 新华社发
一个工程十年保卫七个世界第一
讲述人: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杨宗立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第一批开始发电了! 得知习总书记向我们全体建设者发来了问候,我感到非常自豪! 直到去年,我都在金沙江峡谷乌东德水电站的工地。 到达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所在地时的困难和危险,至今仍被铭刻得很深。
蓄水后的乌东德水电站水库。 杨宗立摄/光明照
年1月,我率领10多人的小分队来到昆明市禄劝县大松乡新村一带的金沙江河谷边缘。 作为乌东德水电站工程筹备组,我们是施工大军的“侦察队”。 当时,这里没有道路,很多地方没有小路,也没有自来水和手机的信号。 为了调查河边的地质情况,我们总是像蜘蛛一样吊着绳子爬上悬崖的峭壁。
头三年,筹备组一直住在活动板房里,从七八公里外的山谷里用小塑料管引水过来,够喝了,但下雨了,总是滚落的石头打碎水管。 幸好我修好了地下室。 下雨的话到地下室接水,断水的话喝地下室的水。 从营地到河边的现场有七八公里的路程,我们早上拿着干粮去了河边,晚上才回到营地。 年11月11日,条件好的施工营地建成后,我们搬家了。
从年底开工建设到今年第一台机组开工发电,乌东德水电站7个指标为世界“最大”或第一:世界最薄的300米级双曲拱坝,水库单位坝顶弧长泄漏量世界第一,地下厂房开挖高度世界第一,尾水调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岸坡崎岖,地质条件多而杂,地震基本震级为ⅷ级,工程技术难度较大。 面对这些困难,七个世界第一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的答案是,继续创新工程技术,敢于发动自我革命。
“无坝破裂”自古以来就是悬挂在水利人心中的“魔法”。 我们首次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创造了高拱坝建设“最”,同时未出现裂缝,成功驱散了“魔法”的阴影。 水电站拱坝抗震设计难度较大,我们创新地提出了静力设计、动力调节的拱坝体形优化设计的新做法,大大提高了坝体的抗震性能。 此外,我们在国内水电工程中首次大规模使用国产800MPa高强钢,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探索了一整套成熟、可宣传的高强钢板焊接技术。 全面使用水库智能建设技术,建立智能建设系统,引领世界水电快速发展。
多次为了生态优先、绿色快速发展,我们在国内开发了第一个尾水固定集运鱼方案,解决了乌东德水库的过鱼问题。 根据金沙江底层鱼类的特点,我们使用固定集鱼站和尾水集鱼箱双重全水层集鱼,利用车辆、船舶复合船运系统,将鱼类运输到流水江段放生,比较有效地保障金沙江流域鱼类的生态平衡。
想起从10人以上的筹备组迅速发展到12000人以上的施工队伍的整个过程,不胜感慨。 十年来,队伍中不少年轻人已经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为其他要点工程输送了30多名青年人才。 我认为,铸造越来越多的国家精品工程,需要广大年轻人选择奉献,选择坚守,在造福人民的漫长道路上携手奋斗。
全球养护,只有全球大桥
讲述者: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快速发展有限企业副总经理王金权
杭州湾是浩瀚东海中喇叭形的海湾,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也是世界三大强势潮湾之一。 潮差大,流速快,海风、海水腐蚀性强,在这样的海湾建设跨海大桥很难,但中国做到了。
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快速发展有限企业的员工正在观测杭州湾大桥的主塔。 明亮的照片
历经4年多的台风、浅层气、天文大潮考验19次,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开通运营,成为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至今仍被列入世界12大奇迹桥。
从2009年1月1日起,大桥正式交给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快速发展有限企业独立运输管道。 养护事业使用完全市场化、专业化的承包养护模式,将所有养护项目按类别交给专业单位负责,委托分项养护、整体判断。 目前有300多人长期参与大桥的养护。 虽然我从第一天开始就守护着那个,但是一点也不敢懈怠。 原因是大桥结构多、复杂、技术含量高,不仅通车后车流量大,而且养护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必须在摸索中完善。
我和朋友们爬着排序器,挖着箱梁,在桥的角落里走来走去。 基于各方面的“体检”,我们拿出了大桥中的长时间养护计划,在国内特大型桥梁养护中开创了长时间计划的先河,获得了年中国道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养护规划为港珠澳大桥、舟山连岛工程、嘉绍大桥等多座特大型桥梁提供了应用参考。
我们在大桥上应用了4个管理系统——结构健康与安全监控系统、土建养护管理系统、平台灯桥智能化实时监控系统和特大型桥梁智能化机电管理系统。 这四个系统实现了大桥各方面、全覆盖、智能化的数字化管理,保证了养护人员的安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比较有效地减少损失就是创造财富。 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合理采用维修资源来实现资源附加值。 为此,我们建立了业务流程、养护制度,建立了可追溯的技术养护档案管理制度。 该文件清楚地显示了所有工程副本的详细信息。 就大桥主塔的螺栓来说,每个螺栓的型号、拧紧时间、拧紧螺栓用了多少力气都可以查出来。
今天,我们搭载了20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机无人机,可以发现纱线通常的细小裂缝,精度达到1毫米。 我们拥有即使在100米高度也能“明察秋毫米”的智能登山机器人。 可以很容易地爬上194米高的分类器。 一天可以爬20根倾斜的电缆。 一周内就能检查桥上所有的倾斜电缆。
大桥建成12年了,我们提出了坚守12年,桥梁畅通、设施齐全、桥面清洁、结构安全、各构件处于良好状态的回答。 连续8年获得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目标考核第一名,连续12年大桥综合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为一类桥。 年在全国成长桥梁巡逻中排名第一。 获得了年全国首个道路养护最高荣誉——中国道路养护工程奖。
这座桥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许多奇迹,我们的养护技术也同样是世界一流的。 我们想向世界展示:在超大型工程的养护中,中国人也同样拥有丰富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
只有“一尘不染”,才能铸造出更高的质量
讲述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企业技术中心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陈伟彬
年5月,刚刚完成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第一期工程,接受港珠澳大桥岛隧道工程ⅲ工区二分区总工的任命。 首要任务是和伙伴们在牛头岛建设最快的工厂——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厂。
刚到牛头岛,荒凉的偏僻出乎意料:没有水电、道路和通讯。 这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白天,我拿着图纸、资料、日记本、行军水壶去工地,强烈的阳光把戴着墨镜的我们烤成了熊猫的眼睛。 晚上,我们一起热烈讨论:明天应该做什么? 越困难,初心越显现。 14个月后,投资10亿元沉管预制桩宣告建设。 速度很快,我们自己也没想到。
建设工厂,必须首先在荆棘丛生的悬崖峭壁上开辟道路。 我带着同事们到处找,几个月来,终于勉强挖了条路。 “路通过了! ”对讲机兴奋的叫声至今仍在敲打着我的心。
当然,我们也受到了很多打击。 有一次,我们参考三峡工程的皮带输送混凝土,买了1000多万元的皮带输送设备。 出乎意料的是,模型试验发生了故障,混凝土浇筑中断,无法过滤。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我们将推翻原方案,选择多个管道运输系统作为备用,从头再来。 重达8万吨的沉管用384个支撑千斤顶、192个顶起千斤顶顺利前进,预计难度将会很大。 随着认知的加深,我提出了“一尘不染”的设备管理理念,只有在一颗螺丝那么小,大到一个设备,一尘不染的状态下,才能减少阻力,消除隐患。
精华在笔端,很难在咫尺之间下功夫。 起初,“一尘不染”在实施过程中总觉得效果不理想,重新检查后发现,原来工人的手套没有洗干净,要求立即修改。 在“无尘”宣传后,高湿高盐环境下,管道上500多台设备均未发生“罢工”,为2200多天昼夜员工,安全质量零缺陷。 依托这样的平台和团队,我们圆满实现了“珠港澳大桥造福三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品工程”的承诺。
固修道,鞋方致远。 当时的建设者们现在已经继续向着五湖四海奋斗,我也相继建成了深中通道,沿江加入了高速的洪流之中。 但是,用“一点尘土都没有”铸造更高质量的自我要求,我会一直维持下去。
气象雷达:了解不可预测的风云,帮助防灾减灾
旁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企业二院二十三所长胡庆荣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的雷达专业研究所,23位矢志于航天技术服务实现国计民生,极大地加强了气象产业。 多年来,我们研制的气象雷达参与了许多国家的重大工程,为气象现代化、防灾减灾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气象雷达的业务是“追云逐雨”,对大气中的风场和云进行ct扫描,细化气象探测。 今年6月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暴雨预警的7月2日,长江年一号洪水形成。 在这一个多月中,23个地方的90多套气象雷达在降雨覆盖的四川、广东、贵州、重庆等近10个省市全天候收集气象数据,为气象部门准确把握天气快速发展趋势提供了数据服务。
作为一种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进行大气、云及降水物理研究和探测的首要手段,我们称之为“防灾减灾侦察兵”。 目前23家公司正在开发的x波段相控阵气象雷达是国内技术体制最先进的气象雷达。 为了为防灾减灾提供越来越精细的数据,我们研制了c波段相控阵气象雷达,实现了龙卷风、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 年9月,我们研制的国内第一台c波段相控阵气象雷达在江苏高邮市安装。 普通天气雷达完成一次扫描需要6分钟,而这种雷达只需要1分半钟。 有助于尽快作出紧急安排。
“低空风切变”是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生时间短、范围小、探测预报困难,是航空气象的世界性课题。 我们利用风廓线雷达、连续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雷达,构建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数据获取的机场风场探测装置,建成天津机场以来,警示了10多次跑道发生的风切变,提高了民航机场航运安全
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步伐,23处气象雷达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今年6月11日,中国首个灯塔气象观测站“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被部署在福建厦门港九节礁完成。 这是为保障23处“一带一路”航线运行而设计的海上气象观测站,创新建成灯塔,开创了港航气象服务的先河。
气象雷达的工作优势是“靠天吃饭”,天气越差,越刮风越下雨,越需要监测以捕捉到足够的气象新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国外安装了雷达,突然遇到沙尘暴,狂风裹着沙粒呼啸,困扰了大家。 安装雷达时当地持续高温,没有空调,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因为电力不稳定,晚上经常突然停电,大家只能开着手电筒吃饭。
年,23所成立了中国航天领域内规模最大、市场综合占有率最高、“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综合气象探测设备企业——航天新气象企业。 利用这个新平台,23个地方将为国家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标题:快讯:用工程科技的力量更好造福人民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xwzx/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