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4岁生日之后,在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工作的许瑶开始担心会在一年内失去现有的职位。 “企业中很少有人35岁以上”。 许瑶的担心也是很多公司员工的担心,企业对外的招聘公告大多是“35岁以下”,所以企业内35岁以上的非管理层员工并不少见。 达到35岁的门槛后,很多人担心自己将来的职场生活,也出现了“35岁焦虑症”。 ( 12月16日《工人日报》)
“35岁焦虑症”的话题旧事重提,每隔一段时间讨论一次。 在“集体焦虑”的社会里,扩大不安全感,确实容易引起共鸣,容易收割流量。 在现实社会中,35岁确实是“分水岭”,很多新闻持续扩大“35岁焦虑症”。 例如,有传言说华为在2009年解雇了35岁以上的“老员工”。 今年,腾讯也传出了让35岁“高龄”员工引退的消息……虽然这样的传言没有得到太多的证实,但传出的消息和热烈的气氛对进入35岁门槛的人来说显然不友好。
客观地说,对于35岁左右的“中年人”来说,职场上确实没有年轻人的特点,除了丰富的经验外,在个人工作热情、学习上的热情、个人体力、家庭生活需要担心的事情等方面,35岁的“中年人”与刚毕业的年轻人相比 这些现实,都必须正视。
在“35岁焦虑症”的背后,其实35岁的“中年人”的本领域折旧和职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在起作用。 正如许多人所说,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自己的业务和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说到这,“35岁焦虑症”的现实背后,很多人对工作力漠不关心:有老人有孩子,35岁的“中年人”畏首畏尾,追求稳定,无法走出舒适区。 因此,与其说35岁是一个门槛,不如说只是试行错误和适应的窗口变短了。
“没有危机感是你面临的最大危机。 ”。 也就是说,对于35岁充满焦虑的“中年”来说,是超级适用的。 同样,35岁就不“焦虑”的人也有。 他们通过踏实的努力和时时刻刻的学习吸取优点,处理“本领恐慌”,用行动和时间抗争,让他们每一秒都能“逝去”。 这样,不仅可以离开舒适区,还可以解决“35岁焦虑症”并应对。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年少成名”,很多人都是“大器晚成”:唐代诗人孟郊46岁考试中的进士晚清康有36岁才中举人,38岁才中进士……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更是人迅速发展的空间。” 在这里,对“35岁焦虑症”抱有“不扩大也不放松”的态度,不扩大焦虑,需要让自己安心。 不放松学习,让自己跟风破浪。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人的快速发展空间”,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在时代的潮流中过时。
标题:快讯:对“35岁焦虑症”别放大也别放松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xwzx/1497.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