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14字,读完约12分钟
牛街庄鸣泉地区的回忆是经济开发区20年来没有的完整版的成长故事。 加快昆明市对外开放步伐,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的土地,是昆明地区经济发展梦想的出发地,也是昆明最早实施沿海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创业热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演讲为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掀起了新的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热潮。 这一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增加到32个。
在这样的热潮中,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
1992年5月20日,昆明市政府发布了建立昆明经济开发区的通知。 7天后——5月27日,在牛街庄鸣泉片区(现昌宏路与贵昆路交界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在改革热潮中
运输而生
此时,牛街庄鸣泉区是起伏的丘陵田地,北口低洼,向南有16座破砖窑。 勤劳善良的农户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一点田地作物,2300人靠土地生活,一年的财富生产不超过10万元。
面对前两平方公里的荒地,建设云南最大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并不容易。 经济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部部长助理田兵说:“当时昆明人不太了解开发区这种新事物,但它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潜力有多大? 很多人的心中都打着问号”。 经济开发区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建设了8年,但在边疆建设经济开发区仍是一项新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路径和做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初期开发建设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开拓者”们凭借自己对经济开发区的认识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大胆主动出击,大胆前进。 田兵回顾初期的建设力量时说:“气魄宏大! ”。
来自昆明市政府的20万元开业费、来自官渡区政府的100万元折扣和银行贷款共计8000万元的全部家底,首批经开人于1992年6月开始建设第一条主干道昌宏路,1992年5月至1993年4月征用第一批土地,1993年5月起, 随后,经桥、海路、东路、开放、邮路、牛路等一条公路相继开工建设,构成了起步区市道的基本框架。
1992年至1997年,经过“五通一平”,经济开发区完成了起步区2平方公里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个小区雏形轮廓清晰。 平台建设是先导,1995年,昆明市第一家“退二进三”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投资规模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公司“昆明红塔木业有限企业”上传经济开发区。 1996年,第一家新加坡独资公司“云南昆岭薄膜工业有限企业”、第一家香港独资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企业”相继上传。
创业8年
晋升为“国家队”
1997年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史上罕见的一年,这一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昆明经济开发区加快开发建设的决定》,并以市长令的形式发布了新的《昆明经济开发区管理办法》,扩大了管委会的权限,确定了管委会的职责。 这一年,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一级财政,设立了土地分局、计划分局、地税分局、国税分局。 2008年以后,工商分局、环境保护分局、建管分局、公安分局等相继做好设立准备,管委会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
这次改革的意义在于建立了管理委员会的框架、职能、权限,特别是财政体制。 由此,制约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各种矛盾得到缓解。 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上。
1998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发表《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规定今后五年将经济开发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留给经济开发区使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强了经济开发区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力,成为经济开发区加速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昆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此时的经济开发区,以烟草生产、烟草主料加工、烟草包装为支柱的产业社会群已成气候,以木材深加工为特征的林木工业已有雏形,以云南特有的丰富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加工等产业已经出现,产业迅速发展, 园区以工业为主,引领外向型经济,与工业贸易并行的特点逐渐显著,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日益明显。
十五期间
加速发展
世纪之交,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兴工富民、兴工强省思想,确立以工业化带动云南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理念,经开区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术”的号召为指导,产量、公司集群化迅速发展。
2000年10月,总长918米,投资202万元云麻路开工建设,经过开区跳出2平方公里的范围,标志着二期开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2年6月,二期220亩土地开发全面启动。 沿云麻路,“康师傅”、“工业大麻”等高质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2003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术决策,使经开区地理位置发生战术转变,由原城市边缘成为现代新昆明的几何中心,成为昆明市物流、交通最便利的区域之一。 同年,市委、市政府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将开区的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55.7平方公里。 土地空间的扩大给经济开发区带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机会。
2003年至2005年,经济开发区地区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出口创汇、营业总收入等各项指标分别是“九五”期的3.76倍、2.1倍、2.95倍、5.2倍、4.8倍、3.98倍。 以烟草加工和辅助产业、机械制造、电子新闻、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等为主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首次投资经济开发区,变更以往园区外资来源地多为港资局面。
“十一五”即将召开
跳过新的篇章
2006年以后,经济开发区在“十一五”五年间深入实施了“三年大变貌、两年大跨度”的快速发展战术,以克服困难的精神推进了园区开发。 此时的牛街庄鸣泉领域已成为昆明东部的工业新城,引领全区产业经济倍增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园区各功能组合也日趋完善。
牛街庄鸣泉起步区、云南cy集团等装备制造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火炬药业、金殿药业、盟生药业等生物资源开发公司在经济开发区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下健康快速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烟叶企业、昆船集团、昆岭薄膜等以烟叶加工、烟草包装材料和烟草机械设备生产维修为主的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对全省烟草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6亿元、工业增加值206.98亿元、地方财政常规预算收入25.1亿元、出口总额12.7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89倍、2.82倍、3.6倍和11.58倍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5.7%提高到年的10%以上,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区域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走在如今的牛街庄鸣泉的起始区,一条小区大道平坦宽阔,一座花园式工厂错落有致,一片草坪点缀其中,一幢现代化建筑成为拔地而起。 20年的巨大变化,牛街庄鸣泉领域的一些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改变了人类。
作为经济开发区建设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的区域,截至目前,牛街庄鸣泉起步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结构。 结合集约快速发展的核心思路,经济开发区对这一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老区改造、升级换代,即土地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入手,为老区谋空间、谋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开发、科技孵化及配套服务项目,逐步淘汰生产能力和技术落后的项目。 未来,牛街庄鸣泉起步区将成为单位生产高、技术创新突出、新型工业化程度高、产业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新城,成为经济开发区内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新型工业现代感的子园区。
开始的足迹
——经济开发区的几个“第一”
第一个办公室
1992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筹备组有两个办公室。 一个是市政府旧一楼的44号,里面只放了三张桌子。 有些员工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另一个是设在经济开发区建设工地的鸣泉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条件很简陋。
随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现在的茶花酒店、有色企业租用办公室,搬到1995年关闭关平路52号的小花园开了办公室。 2000年搬到了牛街庄的管理委员会的新办公楼。 年12月29日正式搬迁至新闻产业基地春季扩散大街16号。
第一辆车
1992年艺术节期间,市政府先是划归市中院,然后赞助经过开区管委会的旧标志车,是第一辆经过开区管委会的车。 开着这辆标志车,创业者们开始为招商引资而奔走。
第一条干线道路
1992年6月15日,投资2100万元的经开区第一条主干道昌宏路开工。 昌宏路北有国道320号线,南连昆洛公路,全长2362米。 其开工标志着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 经过这一年的建设,1993年3月,昌宏路竣工,形成了经济开发区起步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至今昌宏路仍是经济开发区起步区的主干道。
第一个项目
第一个开工项目所在地是现在的牛街庄鸣泉领域经济开发区中国邮政第二枢纽的所在地,当时上传的公司是香港永利房地产开发企业。 由于项目不成熟,再加上从1993年开始国家对全国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园区建设随后一度陷入低谷,香港永利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随着最早的项目,随后一段时间逐渐被取代。
进入市场的第一家“退二进三”公司
1995年5月15日,市计委、市经委会印发《昆明变压器厂搬迁建设技术改造立项报告批复》。 昆明市第一家“退二进三”公司率先进入昆明经开区。 同年10月18日,昆明经开区管委会制定了城镇老公司技术改造“退二进三”优惠政策(试行)。
进驻的第一家香港独资公司
1996年12月4日,昆明经开区管委会批准万裕集团彩色印刷厂项目可行性报告,首批香港独资公司落户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项目总投资6812.727万元。
第一个孵化器
2001年1月29日,昆明经开区投资兴办的第一个孵化器——昆明科技创新园开工。
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党支部
2004年2月26日,昆明经济开发区首家外商独资公司(康师傅)党支部正式成立。
第一家云南公司在美国上市
2007年6月15日,中国火炬药业控股企业的股票在美国全美证券交易所主板上正式挂牌交易,实现了云南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零”突破。
起点小区:
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内先进
牛街庄鸣泉的起步区,光电子产业基地无疑是一大亮点。 通过该基地的建设,年1月12日,昆明经济开发区正式成为“国家光电子材料和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填补了云南省的空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为云南省实现光电子科技、产业和贸易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0月19日,昆明经济开发区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举行中国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项目三项协议签字仪式,共同投资建设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一个个地发挥驻昆光电子子公司在全国同领域领先的特点,高附加值光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和自身创新企业品牌
2005年3月28日,总投资估算14亿元的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在经济开发区建立。 2006年8月13日,该基地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表明除美国、英国、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外,中国也可以自主开发和规模生产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红外热成像产品
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一期项目规划面积约700亩,总投资12亿元,现有昆明北方红外光电子产业基地项目、天达光太阳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云电科技园三个项目。 昆明北方红外光电子产业基地项目第一期包括整个红外热成像机械的生产线、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的生产线、锗材料的加工。 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和模块的研发生产。 云电科技园的重点是迅速发展电力工业的新材料、电力自动化、计算机软件、电力系统的监控与诊断、通信与新闻工程、电力环保产业。
2008年,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骨干公司科技投入近2.86亿元,占领域总产值的5.93%。 光电子基地公司销售额达50亿元,出口总额1.5亿美元,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2亿元。
标题:快讯:牛街庄鸣泉起步区 梦开始的地方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j/15256.html